【把獨立當成一個教養小孩最終的目的,這樣好不好?】



記得在之前文章裡有寫,「教養」對我來說是一個不適當詞彙,而把「獨立」作為一個目的我也覺得不是很恰當。而什麼叫做「可以獨立了」的狀態?可以不用「麻煩」父母做任何事了嗎?還是心智上也已達到足夠成熟度,可以管理以及適當的釋放與表達自己的情緒才叫做獨立?

在我們與Matti相處的這些日子,發現短短的兩年半中,有兩個轉變或說是啟發他不同個性的轉折點。我們向來在安全範圍下喜歡給予Matti足夠的空間適當發揮,如何培養與發展邏輯性思考與善良的個性以及互相學習,是我們認為比起以教養一個獨立的小孩還要重要的過程。看著「獨立」、想著目的,看重的是一個結果,我在乎的是分秒和我們一起相處的這個過程。




舉個例子來說,儘管吃飯時間到了,有時這小傢伙還是充滿了玩心,不想上桌坐寶寶椅。好吧!那你先坐媽咪旁邊「試吃」今晚的菜色,看看好不好吃。通常父母總是會準備至少一兩樣食材是小孩喜歡的,再來就由你自己選擇,你要繼續玩,然後無法吃到最新鮮的晚餐,等等餓肚子也沒有剩餘的食物了,還是要加入我們一起聊天,一起吃飯。簡單的一個選擇,孩子必須知道什麼是自己的決定,以及選擇帶來的結果必須是自己承受。另外,透過當時的情境,我們也會討論可以在游泳的時候吃飯嗎?還是可以在上廁所的時候睡覺?最後引導到結論是該在適當的時候做適合的事。




記得Matti第一次的轉變是在快兩歲時的聖誕節和我們去西班牙的小島Mallorca渡假,當時島上的旅遊人潮並不多,所以我們可以很放心的讓他在安全範圍下走走,並與陌生人攀談。旅行很棒之處,就是不同的地方總是蘊含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以及不同的氛圍!在兩週的旅行途中,我們盡可能一起嘗試了平時幾乎不會做(或是很少做)的事,像是較頻繁的在外用餐、在餐廳享受音樂、在水池旁看書或是觀察陌生人的舉動及和不同人交流。在很自然的情況下,小Matti在這個假期成長了許多。很多時候我感覺他認為他是我們(大人)中的一份子,想要主動和餐廳店員詢問菜單或點餐,開心時就在路上跳舞,覺得食物好吃時或開心時也很樂於表達自己的情緒,發出「嗯~Matti覺得~很~好吃!」的讚嘆與表情,當然不開心時也會告訴我們「Matti覺得不開心」。對我們來說,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大哭耍賴或尖叫)是大人能夠觀察小孩是否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要素。




第二次的轉折是在這個暑假,當爸爸出差長達兩週,小Matti需要和媽媽獨自相處的這個兩週的時間。在這獨處的暑假開始之前,我還有點心存埋怨,想說雖然瑞士員工一整年有25天的假(而目前公司福利是給到28天的假),但這個假期就被托兒所強制要求要放假的感覺不是很好。但後來放了假之後覺得這樣的親子共處時光實在很棒很難得,因為我可以自在的、較少約束的與孩子相處,每天晚上一起回顧當天發生的事情,一起討論隔天的行程,一起做選擇,一起承擔決定與結果,例如即使天氣很熱,我們還是一起決定要去伯恩看熊,即使熱的要命,Matti還是自己得牽著自己的滑板車走完全程,而我就負責推他午睡才需要用到的娃娃車,中間一路以小噴泉當小中繼站,用冰涼的水洗臉,最後在趕車回蘇黎世,這一切讓我們之間的距離拉的更近。兩週下來,我發現當雙方的互動更深刻,建立起的情感是很自然的感覺,我們會主動想要幫忙或照顧彼此,有時Matti看到地上有大石頭,會主動來抱住我說「媽咪不要跌倒,有大石頭Matti要扶你」、「媽咪肚子好~大不能跑跑,Matti會在前面等你」。這一切的小細節都是讓為人父母感覺心裡暖暖的,不用刻意培養,只是當你用心陪伴所帶來的bonus





現在肚子的小baby再兩週也準備要出來了,新成員會對這個家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我們一家四口又該怎麼調整之間的感情連結,還有很多新鮮事要面對。當準二寶媽變成真正的二寶媽之前,心裡總是會對未來有很多擔心與顧慮,但我希望自己可以秉持著對待Matti的心情面對下一個不同的階段,希望瑞士小屋的每個成員也都可以用開心的心情來迎接我們家即將到來的小寶貝!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ETH Zürich 博士班第一年】煎熬的資格考

【把握最後的夏天】Stoos 山脊健行

【瑞士迷人的秋景 Part III】令人心動的金黃 St. Moritz